通讯员 崔红梅
疫情当前,开学延后,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,按照学校要求,人文学院坚持“停课不停学”。全体师生通过不断地试播、演练、交流、配合,摸索最适宜的线上教学方式,由初始的手忙脚乱、漏洞百出到后来的得心应手、配合默契,真正实现了“停课不停学”,保证了授课教学质量。
网课初始,全校师生一时云集一处,导致大量线上教学事故。老师隔空争夺“麦霸”,学生跑路拥堵,学习设备故障,教学app超负荷,频频出现播放卡顿、闪退等现象。经学校及时调整授课时间,错峰上课,教学查缺补漏,多平台同步,授课效果明显改进。
在谈及线上教学体验,18级哲学田昊宸这样评价老师:“虽然老师们调侃自己是“十八线主播,但总是精心准备每一堂课。讲授《中国哲学原著选读》的张斯珉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创建直播间,以防系统的突发问题,影响学生上课质量。”
网课三周,在不断地教学实践过程中,师生们逐步熟练掌握各个软件功能,如签到、点名、布置作业、发布讨论问题、上传学习资料等操作,为同学们学习提供了方便,保障了学习进度和质量,基本达到线下教学效果。
在抗击疫情特殊时期,面对教学模式的全面转变,人文学院教师变身为“网络主播”,每次上课提前登录、调试设备,同时采用学在西电、腾讯课堂、腾讯会议多平台结合方式,确保学生线上学习的持续性和连贯性,全面保障教学质量。
18级汉语言文学吕坤宁每每谈到网课体验,都会提及朱佳宁老师。“朱老师可以说是将学校的官方使用平台‘学在西电’运用的得心应手,让我们每次课都拥有较为良好的学习体验”。“网课会受到时间、空间等很多方面的限制,但面对同样的教学条件,朱老师充分利用平台各种功能,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我们的学习质量,让我们在疫情期间也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与用心”。
深知学生线上学习各种APP来回切换,难以持续集中精力,且教学时间有限,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。朱老师对授课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,内容依然充实,形式却更加灵活。同学们在“学在西电”讨论帖中通过留帖形式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,集中回答课堂思考问题。在“云端”头脑风暴的过程,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,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方便、快捷,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加深入细致地阅读思考,而不仅仅停留于文本表面。
疫情当前,假期延长,课堂翻转。在网课初体验时,学生经常花式调侃线上学习,但在调侃过后,是对老师辛苦付出的肯定和感动,是对特殊时期采用特殊方式的专注和认真。
17级哲学郭超群表示,学生时代总是幻想着不出家门就能上课学到知识,真正实现后,却发现网课一点也不比学校上课轻松,反而更考验学生的自制力。相比课堂教学,网络授课有自己的劣势,没有老师面对面的辅导、同学的互相帮扶,更加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。
为了提高学习效率,增强自觉性和自制力,学生自觉采取制定学习计划、保持良好作息习惯、成立学习小组、组建英语单词打卡群等各种积极办法,变身学习“首席监督官”,拒绝电子产品的诱惑,互帮互助,保持专注,推进学习进度,为返校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。
隔离病毒,不隔离爱。虽然疫情将师生分割在天南海北,却换了一种方式让我们汇聚一处。小小的线上课堂,凝聚着祖国社会人民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期望,相信我们以实际行动抗疫情,求真学,黑暗终将过去。
|